茹毛饮血
《礼记·礼运》〔两汉〕
昔者先王,未有宫室,冬则居营木,夏则居橧巢。未有火化,食草木之实、鸟兽之肉,饮其血,茹其毛。未有麻丝,衣其羽皮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从前,先民没有房屋,冬天住在挖土建成的洞穴里,夏天住在树枝搭建的巢屋中。那时还未学会用火烹饪,只能生吃野果、草木种子和鸟兽的肉,渴了喝动物的血,连毛带皮地吞食生肉。因为没有麻布和丝绸,人们只能用鸟类的羽毛和野兽的皮毛裹身御寒。
注释
宫室:房屋的通称。
营窟:上古时掘地或累土而成的住所,一说是相连的洞穴。
橧巢:聚柴薪造的巢形住处。
实:植物结的果。
茹:吃。
羽皮:鸟兽的毛皮。
简析
此文逐层铺陈先民在居住、饮食、衣着上的原始状态,凸显先民被动适应自然的生存模式,并以动词组合强化生食的野蛮性,与后世“火化”形成文明进程的张力。全文无抒情议论,仅用“居”“食”“饮”“衣”等基础动词串联场景,还原先民生活实态,呼应《礼记》作为礼制文献的纪实性特质。
晏子春秋·吴王问保威彊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
刘向〔两汉〕
晏子聘于吴,吴王曰:“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?”
晏子对曰:“先民而后身,先施而后诛;强不暴弱,贵不凌贱,富不傲贫;百姓并进,有司不侵,民和政平;不以威强退人之君,不以众强兼人之地;其用法,为时禁暴,故世不逆其志;其用兵,为众屏患,故民不疾其劳: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。失此者危矣!”吴王忿然作色,不说。
晏子曰:“寡君之事毕矣,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。”遂不复见。
秦穆公兴兵袭郑
《淮南子》〔两汉〕
秦穆公兴兵袭郑,过周而东。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,道遇秦师于周、郑之间,乃矫郑伯之命,犒以十二牛,宾秦师而却之,以存郑国。故事有所至,信反为过,诞反为功。何谓失礼而有大功?昔楚恭王战于阴陵,潘尪、养由基、黄衰微、公孙丙相与篡之,恭王惧而失体,黄衰微举足蹴其体,恭王乃觉,怒其失礼,夺体而起,四大夫载而行。
秋风辞
刘彻〔两汉〕
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
兰有秀兮菊有芳,怀佳人兮不能忘。
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
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
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